2022年9月30日上午,地星学院609党支部全体党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在线直播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国之大者”“国之传承”“国之重器”“国之榜样”4个篇章,通过视频、现场访谈、情景宣讲、采访连线等多样化呈现形式,展现了中科院内诸多重大科研成果及其背后的科研故事。
活动结束后几位同志分享了他们的感想。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下,除了注重科学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在精神层面上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老一辈科学家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在我国各个领域攻坚克难,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中科院以老一辈科学家命名科技攻关突击队,激励年轻一辈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艰苦奋斗,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在大安示范区,青年攻坚队脚落盐碱地一线,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在上海光机所,林尊琪多功能激光系统研制攻关突击队利用神光二号研究聚焦技术。在新疆,彭加木突击队致力于研究我国风沙问题,提高我国治沙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蓬勃发展,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等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用十年时间实现了航母从0到1,从1到3,基本满足作战的最低要求;在国外核心工艺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科学家们攻坚克难,不断解决“卡脖子”难题。未来,我国一定会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揭浩南
上世纪90年代起,科学家们期望在电波环境彻底被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演化,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突破。中国“天眼”从预研究到建成历时22年,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等困难。由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发展为上百人的团队,工程建设凝聚了国内100多家单位的力量,实现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张平院士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正是一代代科学家秉持着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让我国从一穷二白的科学荒漠转变到现如今的科技大国。
——方乐
众多科学家在科技领域探索求新,履行科学家职责,听从祖国召唤,攻坚克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需要潜心修行,肩负光荣使命,勇担历史重任。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
——杨智钧
作为国科大的硕士新生,我非常荣幸能够在离科学最近的地方观看这场直播,聆听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汲取科学家潜心科研的精神力量。
本次直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国之传承”中张平院士《左手创新,右手育人,爱国在心中》主题演讲以及“国之重器”中诸多科研装置。在张平院士的演讲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老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以及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和伟大品格,院士强调要将老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其贯穿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国之重器”篇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大科研装置的建立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坚守信念,攻坚克难的探索成果。
这场直播不仅拉近了我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同时展现了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良好风貌。
——刘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