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孙文科团队获2021年度两项一级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文/汪秋昱 图/汪秋昱
  • 日期:2021-11-20
  • 4596

    由我校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孙文科教授主持的项目 “卫星时变重力在多源质量迁移问题研究中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和“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及其应用”,分别荣获测绘学会2021年度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两个奖项都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分别面向全国测绘科学技术、地球物理行业的科技进步最高奖,由全国一级学会测绘学会和地球物理学会颁发,为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测绘学会一等奖:“卫星时变重力在多源质量迁移问题研究中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独立完成;完成人为:孙文科,汪秋昱,易爽,常乐,于锦海,张岚,饶维龙,唐河,钱安,李嘉,吉煜庭,沈悦。该项目开拓了时变重力应用研究的新领域。首次利用时变重力研究了青藏高原动力学变化问题,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地壳流动、莫霍面等变化率,加深了对地球内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认识,为利用时变重力研究固体地球内部质量迁移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反演了华南植被增长量,为评估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及华南绿化工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参考。发展了卫星重力场反演的新理论与质量变化反演的新方法;揭示了亚洲高山区冰川质量变化规律;阐明了全球及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亚洲和中国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和原因;提高了对水循环、气候变化、冰雪融化、海平面变化等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为应对气候灾害问题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是近年来大地测量学特别是时变重力应用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推进了卫星大地测量学的进步。成果为国际先进,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地球物理学会一等奖:“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及其应用”项目是孙文科教授团队在地震位错理论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项目完成人:孙文科,付广裕,周新,徐长仪,唐河,董杰,周江存,杨君妍,王武星,刘泰;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该项目建立了一套新的地震位错理论体系,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建立了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推进了全球大地震变形研究:建立了弹性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建立了三维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发展了黏弹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开辟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新方向:开拓了地震地球动力学变化研究、开发了断层滑动和地下介质构造的反演方法、扩展了空间大地测量在地震变形研究中应用。学会成果鉴定结论:研究成果为近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内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孙文科教授自2010年归国,率领团队围绕时变重力和位错理论两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十余年间已培养了十多位优秀的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团队。团队中4人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博”(徐长仪、易爽、汪秋昱、唐河),发表专著1本,SCI论文近百篇,总引用2000余次,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顶级刊物,如GRL、JGR、EPSL等。

    中国测绘学会颁奖仪式已经于2021年10月18日在青岛举行;中国地球学会颁奖仪式原计划11月28号于珠海举行,因疫情原因约推迟于年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