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下午14:00,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吴春明教授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曾令森研究员、西北大学董云鹏教授、北京大学黄宝春教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会议厅依次作了学术报告,为我校莘莘学子带来一场宝贵的学术盛宴。 学术报告由吴春明教授主持。报告开始之前,吴春明教授简要介绍了三位专家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地球科学学院诸多教师学者以及数十名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裂谷作用 曾令森研究员,入选首批“科技部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在地壳深熔作用和造山带深部过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相当的建树。 此次报告中曾令森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地壳深熔过程以及喜马拉雅南北向裂谷带的野外证据。随后讲解了运用研究区内采集到的“高Sr/Y二云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碳酸岩”三套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演地幔、基性下地壳以及增厚下地壳的深熔作用以及锆石的年代学证据,系统论证了喜马拉雅新生代裂谷带张开的时限及过程,并提出了构造模型。 Pangea 超大陆聚合—秦岭造山带古生代俯冲造山 董云鹏教授,2012年获准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等10余项。 地球46亿年历史中,至少形成过3个超大陆。Pangea作为其中最年轻的超大陆,由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在~250Ma拼合而成。然而东亚部分,特别是中国华北华南两个陆块,在Pangea超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仍存在很大争议。董云鹏教授以此为科学问题,以华北华南两个陆块碰撞形成的秦岭造山带为切入点,通过商丹缝合带周缘的锆石年代学、沉积岩石学、变质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等证据系统地讲述了商丹缝合带的的构造演化过程,论证了华北与华南对接(商丹洋闭合)于早泥盆世;通过南北秦岭的单矿物冷却速率的明显差异性,提出秦岭单边隆升的模型,表明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早古生代洋—陆俯冲、晚古生代陆—陆俯冲两个阶段的俯冲造山。 东亚主要陆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约束 黄宝春教授,2005年获准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及大地构造学等领域综合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 报告中,黄宝春教授以古地磁学,视极移曲线恢复陆块古地理位置的方法,讲述了“华北在Columbia超大陆中的古位置”、“扬子、塔里木与Rodinia超大陆”、“从Gondwana到Pangea”、“印度与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四个方面的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对前寒武纪Columbia与Rodinia两个超大陆、东亚陆块古地理位置进行了制约;为显生宙以来东南亚、青藏高原、东北亚形成Pangea超大陆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模型和古地磁方面制约。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与三位专家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三位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 (作者: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