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学院党委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参观学习活动

  • 图|张琳鑫、马晨格 文|马晨格
  • 日期:2024-06-03
  • 671

  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展览上共有1500余件古籍和文物展出,其中有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汉文、满文、蒙古文等3种文字版本的《孟子》等,以及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的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这些展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示中华文明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生动再现五千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观众铺展开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理解,加强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地星学院党委在6月1日的上午组织学院各支部的多位学生与老师共同参观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图为地星学院参观人员展馆外合影)

  来到民族文化宫,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所有同学进入到展馆内部,根据讲解员的介绍,这是国家民委首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举办展览,展览由“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组成。

  走进“大一统”单元,极富特色的展陈设计令同学们眼前一亮。头顶是古星空图,脚下的中华文明之河纵贯展厅,从厅门口连接到最远处由几千个花瓣组成的硕大古籍墙,犹如一幅打开的卷轴。花瓣中藏有部分珍贵古籍复制本供观众阅览。从古籍墙流出的文字汇向中华典藏“集思柱”,流光溢彩。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据讲解员介绍,这是目前可以考证的“大一统”这个词最早出现的记载。“大一统”是我国历史各个时期称尊建鼎者的政治追求,无论是漫长的统一时期,还是时间不等的分裂时期,无论哪一个民族称尊建鼎,“大一统”的政治追求都未曾舍弃。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统一,中华民族都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融合。

  “大一统”单元着重从中华文明的特性追求、统一国家的制度追求、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3个方面,深入发掘“大一统”理念的形成和传承。重点展示了包括《汉书》《隋书》等系列古籍和喀喇汗王朝铜币等文物,这些展品均蕴含着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信息。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如痴如醉,一起了解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大一统”的不懈追求。

(图为地星学院学生参观“大一统”单元)

  第一单元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讲解员的指引下走入“大交融”单元,该单元展区内的一系列文物古籍充分彰显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语言相通、文字互学,艺术共美、生活互融,在互鉴融通中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无论是汉文、满文、蒙古文3种文字版本的《孟子》,《御制满汉合璧易经》,还是明朝汉字音译、当代蒙古文复原、当代汉文翻译3种版本的《元朝秘史》等等诸多展品都能体现出各民族之间互译典籍、互学互鉴,共同传承中华文脉。在艺术交融方面,“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尤其吸引同学们驻足观看,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诸多乐器是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如今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特别是展品中一架麒麟状铁制箜篌文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展出的服饰、鞋帽等文物,讲述了各民族在服饰方面的改革、流变和融通。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服饰中,如黎族男子的短裙、布依族的马面裙等传统服饰,依然保留着某些古老的形制,这正是各民族服饰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除了各类精彩的展品,本单元的互动区也颇吸引人,引得同学们纷纷参与其中。

(图为地星学院学生参观“大交融”单元(左)并参与展馆互动(右))

  随着第二单元参观的结束,同学们共同走进“大团结”单元,该单元设在民族文化宫一楼正中的大厅。拾级而上,一走入展厅,同学们就被在展厅中间的区域象征思想伟力的红旗造型给深深吸引。1921、1949、1978、2012年各代表性年份矗立于波浪之上,层层推高的波浪代表着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新时代。波浪后方,是一个用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意为“万方乐奏”,代表着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大团结。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讲解员的介绍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也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扎根,各族文字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见证了信仰与担当、使命与初心;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是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衷心热爱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厅关于接收上海等地孤儿的文件、巴林右旗保育院保留的孤儿衣服、孤儿们在草原新家庭的合影,展现了草原额吉的无疆大爱和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除了上述这些,这一单元大量展品的背后,都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真情故事,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思想在参观的同学们心中牢牢扎根。

(图为地星学院同学在“大团结”单元参观(左)和合影留念(右))

  参观结束,参与的同学们都认为本次参观活动非常有意义。

  其中,610党支部的刘祖颐同志认为这次展览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通过对“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1500余件全面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文物古籍的参观,地星学院的同学们了解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及党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充分认识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深刻内涵,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等重要论述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