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学院在敦煌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变质岩学术研讨会

  • 张慧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 日期:2024-04-25
  • 3280

  2024年4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变质岩专业委员会2024年全国变质岩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多家学术机构的3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翟明国、郑永飞、赵国春、张宏福等院士莅临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立飞教授以及七位副主任(刘良教授、赵国春教授、魏春景教授、郭敬辉教授、刘福来教授、肖益林教授、吴春明教授)全部出席会议。


大会合影

  大会开幕式由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周元泽教授主持。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立飞教授致开幕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蒋映德研究员、北京大学张贵宾副教授,分别做了大会会前讲座。翟明国院士、郑永飞院士、张立飞教授、陈意研究员、向华研究员、吴春明教授做了大会报告。会议共设地球早期演化与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高压-超高压与高温-超高温变质过程、变质流体-熔体演化及元素地球化学、变质-变形耦合关系及成矿作用等5个专题,安排了24个特邀报告、76个报告及部分简短提问式报告。代表们深入交流了与变质作用有关的学术问题。大会闭幕式由赵国春院士主持,颁奖嘉宾向12位获得“优秀学生报告奖”和3位获得“优秀学生展板奖”的学生颁发了奖状。


周元泽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立飞教授致开幕词

赵国春院士主持闭幕式

颁奖嘉宾向获得“优秀学生报告奖”的学生颁奖

颁奖嘉宾向获得“优秀学生展板奖”的学生颁奖

  敦煌造山带广泛出露变质-构造混杂岩。会后地质考察,安排了两条线路。线路一考察阿尔金断裂、红柳峡变质-构造混杂岩。线路二考察古生代变质岩原岩时代、东巴兔-蘑菇台变质-构造混杂岩。共230余名代表参加了野外地质考察。


付碧宏教授带队现场考察肃北县芦草湾阿尔金断裂

代表们实地考察红柳峡变质-构造混杂岩

代表们实地考察蘑菇台变质-构造混杂岩

  除了国科大外,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众多志愿者参与了会务工作,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附:敦煌及其周边地区(若羌东部、阿克塞、肃北、瓜州南、赤金西部), 出露新太古代至晚泥盆世的变质沉积岩、变质火山岩、花岗岩类。此外,亦见有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类。受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的影响, 区内还广泛发育新生代断裂构造。该地区是深入研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变形作用、新构造活动得天独厚的场所。仅仅是最近12年以来,人们才认识到敦煌及邻区并非形成于前寒武纪并就此稳定下来的“古老稳定地块”,实际上属于古生代造山带。这是人们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敦煌造山带西接塔里木克拉通, 北接北山造山带, 东与华北克拉通阿拉善地块相邻, 南接阿尔金-祁连造山带。由于受到新生代断裂错动的影响, 敦煌造山带被肢解为一个个离散的构造块体, 形成今天所见的“地垒-地堑”构造组合。敦煌造山带走向为SWW-NEE, 长约440 km, 宽约70 km。目前定义的敦煌造山带,大致北以三危山-大红山断裂为界,南以阿尔金断裂为界。地理范围从西南至东北, 依次为托格、卡拉塔什塔格、大红山、青石沟、三危山、东巴兔-蘑菇台、红柳峡、赤金等构造块体。

 

敦煌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图

  敦煌造山带中卷入了较多古老大陆地壳物质。近些年来, 大量的有关古生代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的研究, 改变了人们对敦煌及邻区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从以前认为的形成于前寒武纪并就此稳定下来的古老稳定“敦煌地块”,到今天认为的“古生代敦煌造山带”,发生了认识上的转变。敦煌造山带出露有多种变质岩石, 构造变形现象丰富。前期研究初步查明了其变质演化特征,变质时代为中奥陶世(O2)至晚泥盆世(D3)。不同副变质岩、变火山岩的原岩最大沉积/成岩时代介于Є2~D3,即有古生代沉积岩层、火山岩层,卷入了古生代造山事件。尤其是该造山带出露特征明显的变质-构造混杂岩,为深入解析板块俯冲-抬升过程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对象。结合变质事件定年结果,可以推测,敦煌造山带的造山时限为:造山过程开始时间不晚于中奥陶世(O2),结束于石炭纪(C)之前。

  新生代以来,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错断了敦煌造山带,不仅使之成为一个个不连续的构造块体,还深刻改变了本地区的地貌格局,控制了本地区地貌演变。今天的敦煌造山带,实际上是夷平作用接近完成的低山区。

敦煌造山带地质简图及构造块体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