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研究生短期学校学员感想:参加2011“地球物理学”短期学校的感想与建议

  • 日期:2011-11-24
  • 1865

首先很荣幸能够参加“地球物理学”短期学校的培训,在看到学员手册的时候,看到本次活动被安排得如此的充实与丰富时,我深刻意识到参加这次培训真是不虚此行啊!在孙文科老师简短而温馨的开场白中宣告了此次短期学校正式开营,与此同时通过中科院研究生院王颖副院长和地学院魏东平院长对中科院研究生院和此次短期学校的详细介绍,我当时就肯定了此次定有很大的收获。正如魏院长所说的,这段时间我们一直过着多看看、多走走,多聊聊,丰富多彩地度过这段时间的生活。

在这里先谈谈这段时间的感想与体会,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各位老师对于治学方面的认真、严谨、执着的态度,对于立志想搞科研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以巴黎高师Yves M.LEROY教授的系列讲座来开场,期间Yves M.LEROY教授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开场时先与大家一起用法语打招呼,使得大家课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热情,上课时Yves M.LEROY教授也及时地关注同学们对于他所讲知识的理解得是否透彻,并时常与大家交流。

在“走进院士”这个系列中,许厚泽院士以精辟的语言依次介绍了当今多种卫星大地测量探测技术,内容涵盖了现今最新的多种观测技术,还介绍了各种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如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研究海平面变化、海面地形、海洋重力场及海底地形等;利用重力卫星研究全球质量变化,如地下水动态分布监测、冰雪融化等;利用InSar技术研究地表沉降、开采沉降、地震同震形变、区域地壳形变等。而石耀霖院士以精彩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计算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对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区域地热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定量化解释。并结合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具体介绍了各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袁道先院士则向同学们介绍了岩溶形成的驱动机制、驱动元素和对矿产形成的影响,让同学们对于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等自然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贾承造院士就我国目前的沉积盆地研究作了大致介绍,同时阐述了海相与陆相盆地的研究现状。随后介绍了石油勘探中的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后期解释等方面迫切需要的新方法、新技术。期间许厚泽院士饱满的精神,石耀霖院士严谨平和的态度,袁道先院士的博学和对于科研的热情以及贾承造院士的谦虚严谨的治学风格,都时刻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

而在“地震学进展”系列讲座中,许力生老师演讲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地震学研究方法”,让我们认识到震源破裂过程的两种研究方法:台网地震学法、台阵地震学法。许老师从基本思想、基本方程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方法的细节知识,还列举了两个例子,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到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实际的效果。周仕勇老师演讲的“地震活动性模拟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意义”,给出了计算地震发生概率的方法。史保平老师演讲的“地震形变及余震触发机制的Dieterich理论”,介绍了地震学中非常有名的弹性回跳原理和余震触发机制及断层分类机制等。章文波老师演讲的“破坏性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的预测方法”,说明了研究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的意义。并通过震源运动学模型与震源动力学模型的对比来进行讲解,同时章老师阐述了他对地震预报、地震预测、地震预警的个人的观点,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四位老师的讲座,对我所要做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启发,为以后的科研指出了应该如何做好科研的方法。

而对于“大地测量”系列讲座,由于个人在本科和研究生方面均未接触过这个领域,导致各人领悟有限,不过申文斌老师演讲的“利用GNSS信号测定重力位的原理”、于锦海老师演讲的“确定地球重力场理论的回顾与展望”、江在森老师演讲的“大地测量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孙文科老师演讲的“现代大地测量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在拓宽视野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于以后接触这方面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正如孙老师所说的“要想搞好科研就要有更宽的视野,在地学方面的各个领域都要讲出了‘一二三’来”。

    同时期间我们还参观了地质公园,虽然由于特殊原因,个别地方没有亲临现场,不过在杨忆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都带着饱满的热情出发,带着满意的笑容而归。

虽然各人对于本次短期学校培训很满意,不过为了以后能办得更好,在此稍微提点建议:1、对于上课时间的安排,个人感觉给予老师和同学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建议讲座的时间改为三个小时;2、可以适当的再增加一些短期学校的学员间的互动交流。

以上便是我的感想与建议,如有不当之处请见谅,在此感谢中科院地学院的老师举办这次活动,也感谢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的劳心劳力,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帮助。

 

                                               地震局: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