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良研究员讲授《地震预测的现代理论》

  • 日期:2011-06-30
  • 2844

汶川地震后,地震预测研究再次引起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人们最关心的是地震预测科技的发展现状,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景,以及应该怎样合理运用现有的地震预测能力,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学院开设于613624的《地震预测的现代理论》课程正好回答了上述问题,访课程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研究员讲授,有八十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选修了本门课程。

课程涉及地震预测的基本概念和近年来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地震预测的效能检验;地震的复杂性和地震可预测性的物理基础;地震预测研究的近期发展趋势,包括多尺度地震物理的观测、实验、理论模拟,时变地球物理(time-lapse geophysics),连续波形数字地震学,新参数地震目录,合成地震序列的产生和分析;以及地震预测的风险决策问题,地震预测实验场的设计与运行等。近现代科技、现代社会条件下地震预测的理论与实践是这门课程讨论的主要问题。吴老师指出,尽管地震预测预报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在科学探索方面,要尽可能地扩展关于地震预测的科学认识的疆土;在技术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现在已经掌握的科学认识;在工程方面,则要综合考虑科技能力和社会因素,在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共处中,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预测的现代理论》课程着眼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地震预测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进展,试图为地球科学及物理、数学、高技术、管理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与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国际进展、研究方法、社会应用方面的基础性、背景性知识,同时也为专业内学生提供科学前沿进展和新技术方面的国际动态。

选修本门课程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均表示在本门课程中获益匪浅:理论的产生不是在实践全部完成以后,而是在实践进行之中;理论的目的不是实践的最后总结,而是为了和实践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如果不是指导实践的话)。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特别是通过在本课程中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对目前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概念,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老师说:这一课程的目的不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地震预测的正确的理论——事实上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一课程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关于地震预测的理论,还有这样一种“不同的”讲法。

吴忠良研究员2002200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其间曾任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2004年起至今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他于19992003年任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执委,20012007年任IASPEI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与强地面运动委员会(SHR)主席,20032007年任IASPEI第一副主席,20072011年任IASPEI主席。在地震预测研究和应用方面,他19962002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期间负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1999年起任中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20022004年任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兼职副主任。19982003年,他作为专家组成员、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九七三项目《大陆强震的机理与预测》的立项和实施;20052010年,他在该项目的二期项目中任专家组成员、课题共同负责人。他于2007年任《国家地震科技发展纲要(20072020年)》编写组副组长;2009年任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规划》和《地震预报规划》编写组组长;2010年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起草组副组长。他曾在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意大利“国际地球物理学院”、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等组织的研讨班上做专题讲座,并在多次国际性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或公众讲座。

吴忠良研究员先后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的课程有:

《地球科学学术交流实践》(20032007

《国情、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20042006,小学期课)

《地球科学用普通数学物理引论》(20052007

《地震预测的现代理论》(2011,小学期课)

地学院:邓莉 李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