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挺腰杆,不忘初心担使命 ——地星学院616与602党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有感

  • 摄影:何宏玮 撰稿:程 超
  • 日期:2019-12-30
  • 1495

    2019年,恰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成立70周年、“两弹一星”表彰20周年纪念。12月21日上午,在参观完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史馆和李佩陈列室后,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616与602党支部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来踏着林间尚未融化的积雪,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简称纪念馆)。

图一 参观中国科学院校史馆合照

    初识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朴素而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红砖平房,墙上斑驳的标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奋勇前进”向同志们诉说着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

    步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后,两位讲解员结合展板、实物、档案、模型、沙盘、视频等内容,详细解说了中国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而搭建的组织体系,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过程,火箭、导弹的研制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过程,怀柔火箭试验基地的历史,以及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志们认真聆听、积极交流着。

    在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同志们认识了一大批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他们之中有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者,有罹难时用生命护住机要文件者,有坚守在科研一线十年如一日者,还有首次公开披露贡献乃至姓名者……他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扣动着同志们的心弦,激励着同志们奋发向前。

    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同志们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来,我国现代科学学科的奠基过程、早期发展过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两弹一星”作为综合性的科学挑战,推动了我国的大气物理、空间物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数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

    通过此次参观,616与602党支部的同志们不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更接受一场精神深处的洗礼。

    616党支部书记卢宏斌表示:第一次了解两弹元勋是于敏先生,那时候才知道当原子弹第一次在日本投放让世界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美国在全世界进行核威胁,是否有原子弹氢弹不仅仅是国力的象征,更决定着中国的国防安全。中国原子弹、氢弹从无到有是中国科学家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他们远离家乡,隐姓埋名,在苏联撤掉设备和帮助的情况下,用落后的设备和顽强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出国之重器。“两弹一星”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这次参观很有意义,让我们了解了更多“两弹一星”科学家,学习到他们顽强拼搏刻苦钻研为祖国事业牺牲的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国家的脊梁,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祖国科学发光发热。

    616党支部预备党员王志宇表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承载着“两弹一星”事业光辉历史珍贵的文物;看到了先辈们甘守清贫,隐姓埋名,为国防事业不顾生命的壮举;也看到了国家的大科学事业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作为国科大学子,我们向为“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致敬,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国之重器,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的先烈们致敬,学习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我们走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一如既往地寂静坐落在大山深处。几十年前,先烈们在这里英勇奋战;几十年后,我们从他们手里结果火炬,奔向一个又一个无形的科研战场。

    602党支部入党申请人刘宇表示:我一直对“两弹一星”元勋都心存敬畏,这次的活动让我有机会能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近距离接触他们。我看到他们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苏联撤回全部专家并且答应给予模型并未到位情况下,克服国外技术封锁,独立自主、自立更新,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原子弹;于敏等人发展出氢弹;导弹事业也得到飞快的发展;发射出抓得住、看得着、听得到的东方红卫星。在这里面做出贡献的任务数不胜数,比如隐姓埋名的王淦昌,化名王京;牺牲在热爱岗位上的邓稼先……“两弹一星”是无数中国科学家为自己热爱的祖国,为中华的明天做出巨大牺牲;为我们留下了不仅仅是知识遗产,还有宝贵的奋斗精神,钻研精神,牺牲精神。

图二 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合照

   参观结束后,两个党支部全体同志在纪念馆合影留念,并决心做“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