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院615党支部组织学习《老三篇》

  • 日期:2010-12-29
  • 1653

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反应我们党基本思想的光辉著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朽的魅力,曾作为全党全军政治学习的范本。为进一步加强支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地学院615党支部近日组织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学习了老三篇精神。

——以下,是部分学习的摘录:

    为人民服务,“一言而得以终生行之”。

没有藻饰,没有玄虚,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涵括了无数共产党人英雄的一生。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但多少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召唤声中默默奔走,默默付出,乃至最后默默死在敌人的枪口下。是的,也许史书没能留下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他们的付出只被那惊人却容易为人遗忘的数字带过,也许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墓志铭和纪念碑,但眼前这一幅幅江山如画,这一片片锦绣山河便是他们最闪光的军功章!

孔子更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就算为人民服务而失去蜗角微名、蝇头微利又如何,我们的精神家园早已溢彩流光!

———————————南海所张强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面前有很多“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大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在“挖山”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很多困难,可是无论什么困难,愚公都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动摇,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信仰、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勤于实干,终究平凡中成就伟大,苦难中浇筑辉煌。

————————南海所郑舒 读《愚公移山》有感

首先,集体的力量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我们来看移山前的谋划,“聚室而谋”后,立即得到“杂然相许”,并且杂曰:“投诸渤海之尾”。可见,愚公先前只是考虑到通路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而集体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其次,在统一了移山这个思想之后,看移山的成员,愚公把全家老小都动员起来了,都为了移山这个共同的目标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吾与奴毕力平险”。而愚公当时已年近九十,光靠愚公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移山这个大业的。

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正确地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否则便会容易产生个人崇拜主义心里,导致盲从;而落到自己身上,又容易产生个人英雄主义的盛行。因此,我们在弘扬愚公精神所在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应两者并举,共创美好未来。

————————南海所武善增 读《愚公移山》有感

或许,我们需要愚公的精神,坚持不懈,坚忍不拔,但是,坚持不懈是需要机遇的,如果愚公没有天神帮助,就算坚持不懈又能“奈太行王屋何”?

从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技术,移山又如何,挖隧道又如何,架天桥又如何,修飞机场又如何?我就不信还不能跟外界交流了,就算不能过山那边,在这边我们照样可以建一个处处充满生机的生活圣地的。

另外,我还学会了遇事要认真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事情多方面分析过了,才能知道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妥当,怎么才能团结更多人的力量达到我们的目的,怎么才能使更多人受益!

在新时代里,我们需要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愚公的处事方式,凡事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想清楚再做,做到最省力又最方便,得到最大的收益!

————————南海所赵娜  读《愚公移山》有感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是把我们工作人员区别于一般普通老百姓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失误,甚至工作干得越多,失误可能会越多。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果明知是失误,却不愿意听别人的批评指正。只愿听表扬,不愿听批评,这是我们的普遍心理。我想,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假如有这样的心理,就不可能把工作干好,就不会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开创科研事业新局面。

———————南海所陈晓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能力有大小,但奋斗无止境。也许我们没有钱学森先生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但是他们的为祖国的强大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为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南海所刘贝 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地学院:郭少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