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杨宏伟研究员畅谈“哥本哈根会议”

  • 日期:2010-11-03
  • 1601

应地学院学生会邀请,324日晚七点,在教学楼的阶一四教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CDM中心主任杨宏伟研究员为全院师生做题为“从哥本哈根会议看气候变化国际博弈”的讲座,此次报告为气象周活动的第二场报告。地学院杨复沫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哥本哈根会议是09年底国际社会的大事之一,这次会议主要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规定,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针对碳减排问题进行国际谈判。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专家成员亲历了“哥本哈根会议”,杨宏伟主任首先展示了会议期间拍摄的诸多有趣画面,各式花絮令同学们大开眼界,笑声不断。不同的国家代表为了捍卫本国的利益,在会议上进行交锋,从记者抓拍的图片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现场紧张的气氛;NGO代表关心气候问题在场外举行各式各样的抗议活动,表达民意;会议观察者们在因入会人员过多而被拒绝入场后,打出了抗议标牌——“How can you decide us without us?”。在杨宏伟主任诙谐幽默的讲解中,大家对气候的政治博弈有了更深的认识。

 

气候问题存在极强的政治色彩。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发展中国家等均按照本国的利益诉求,进行谈判。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发展、脱离贫困为重,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相应义务;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等为了本国利益最大化,更愿意让别的国家承担义务和责任。由WRI统计的18502005年主要国家的历史积累排放情况,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由于其较早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生活质量的高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历史排放量,且其人均历史排放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12个数量级。如果我们将大气资源看做是一个定值,那么它显然是有限的,而且是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过多的攫取,其奢侈排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存在根本的区别。基于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压倒一切的优先选项;而发达国家应担负起率先减排、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责任。现实谈判中,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期望。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态度依旧不是很令人满意,中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高效的。温总理引用过一句古话“言必信、信必果”,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下,中国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实现减排目标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国家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建设,争取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到总能源的15%

 

尽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目前的二氧化碳浓度是42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且1750年工业化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但是对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人类活动的贡献是否占主导地位,在科学界还存在质疑。杨宏伟主任最后寄语同学们,要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弄清楚当前气候的精确历史定位,找到科学的、真实的原因,是现在和未来科学工作者的重任。

 

杨宏伟主任持续两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得到了科苑同学的积极关注,甚至吸引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前来。不少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座椅,甚至还有同学坚持站着听完报告。演讲完毕,杨宏伟研究员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答。报告结束后,仍有不少的同学围上前去,与杨主任探讨相关问题,展示了同学们关注气候、关注国际大事的热情。

 

地学院:杨新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