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报道—II

  • 日期:2011-07-11
  • 1525

2011年7月7日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的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会议室继续召开,会议室早早就被各位专家学者及同学们坐满。会前,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彭颍处长及研究生院候泉林副院长分别为明尼苏达大学Dave.A.Yuen教授及法国巴黎高师Yves.M.Leroy教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证书。

彭处长代表中科院合作局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时,谈到:为了提高中科院科技创新计划,2009年起启动了两个国际性项目启动-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专家计划(The CAS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for Senior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与中国科学院国际青年学者计划(The CAS Fellowships for Young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计划执行至今已有477名高级访问专家及179名青年国际学者进入这个计划。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在国际专家大会上强调,鼓励创新和增加国际交流合作时中国科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每年国际研讨会及研讨会的主题,正是对白院长的讲话精神的最好体现。

侯泉林副院长对两位专家表示祝贺时谈到,希望通过国际研讨会的交流,能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专家来交流、合作和工作,从而为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77研讨会分四个专题报告分别由石耀霖院士、候泉林副院长、Yves教授和吴忠良教授主持,共有25名专家学者及年轻科研人员做了报告。

Dave.A.Yuen教授首先做了“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的近场模拟研究进展”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海洋层流引起灾害的机理、层流平均深度和双曲方程、GEOCLAW软件及自适应网格技术、日本海啸模型及日本海啸与日本地震的关系。高分辨率的海岸线地图对于海啸的模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离海岸线50km范围内的分辨率50x80m数据对海啸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测结果吻合良好。如果能得到沿海城市的更高分辨率地图,则可利用本方法进行海啸预警工作的研究。

候泉林教授做了“朝鲜半岛中生代造山代研究最新进展”报告,朝鲜半岛的板块构造由临津江构造带、沃川构造带、亲华北Nangnim 地块、亲华南的Gyeonggi地块及Yeongnam地块组成。对大别-苏鲁构造带东移机理是什么? Yongnam地块与华北地台属性为什么相近?朝鲜半岛的构造年代学证据等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讲解。最后对朝鲜中心构造带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造山初期(早中三叠世):扬子板块俯冲到华北板块下面,这一俯冲碰撞带对应于朝鲜半岛的沃川构造带,形成了超高压变质岩,变质年龄分别约为230万百万年和220260百万年,变质年龄略早于大别构造带(220240百万年)。造山期(晚三叠到晚侏罗世):持续造山,华北板块仰冲并叠覆到扬子板块,平行造山带形成了逆冲和走滑剪切带,例如沃川剪切带,临津江剪切带, Honam剪切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造山后伸展期(早晚白垩世):造山挤压转换为伸展,伴随着岩浆和拆沉作用,晚中生代岩浆侵入,造山带中部隆升和拆离。此时华北板块叠覆到扬子板块之上,使得Yeongnam地块和Gyeonggi地块混有华北与扬子板块的信息。

孙文科教授做了“冰川均衡作用引起的东南阿拉斯加负重力梯度测量最新研究进展报告”;吴忠良教授做了“中国Kokoxili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最新研究进展”;Bertrand Maillot教授做了“基于挤压构造带物理模型的反演问题研究”;Yosuke Aoki教授做了2011Tohoku-Oki地震破裂变形研究报告。

其它10余位国内外教授和年轻学者也各自做了精彩报告,会议于下午530分胜利结束,部分国外专家将继续在地球动力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合作研究。

 

                                 地学院:朱伯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