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沿——地球科学学院学术报告会(三)举行

  • 日期:2013-07-09
  • 1870
2013年7月5日下午1点半,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吴春明教授邀请,合肥工业大学王勇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澎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次做了学术报告。地球科学学院有关学科的师生齐聚于此,认真聆听了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本场学术报告由吴春明教授主持,吴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三位专家的教育背景、研究领域及主要科研成就。 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王勇生教授,2013年获准主持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方向为构造变形分析、构造-热年代学,在郯庐断裂带活动历史研究中成绩突出。 此次报告王教授以郯庐断裂带存在争议的活动时间、走滑位移及相关构造活动等科学问题为主线,从沉积学、区域构造学、显微构造学、变质岩石学及年代学等方面入手,系统讨论了郯庐断裂带为NE向、长2400km、同造山转换断层构造模式的左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并在早白垩世经历脉动式的伸展活动,到古近纪经历了逆冲构造。 大型基性岩墙群与古大陆重建——以华北克拉通为例 彭澎研究员,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岩墙群、火山岩系和大岩浆岩省研究方面取得突出业绩。 此次报告中,彭澎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通常情况下大型基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规模、岩浆量、构造背景、侵位机制和定年等特征,以及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18亿年前)和Rodinia超大陆(8亿年前)重建模式中的位置;其次详细介绍了17.8亿年的太行-吕梁岩墙群、五台-密云岩墙群以及熊耳火山岩席的几何学重建、岩浆分异、构造背景和岩浆源区等特征,认为华北克拉通在18亿年与印度的Dharwar克拉通在前者南缘相连;最后介绍了朝鲜半岛的平南盆地沙里院岩床(墙)群和华北克拉通的大石沟基性岩墙群,认为在9亿年华北克拉通在其东南部与巴西的São Fancisco古陆、非洲的Congo古陆拼贴。 从变质作用看造山作用 张建新研究员,在柴北缘、阿尔金、北秦岭等地的构造-变质演化中,取得突出成就,是国内知名的地质学家。 张建新研究员的报告主要是以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为例来讲述的,并提出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的“双变质带”模式。通过介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增生造山带和北阿尔金的HP/LT变质带的关系,碰撞造山带与南阿尔金、柴北缘的UHP变质带的关系,提出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为不同类型造山作用复合而成。由张建新研究员首先提出的碰撞造山带中的“双变质带”模型吸引了与会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我们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将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期间,我院与会师生积极地与各位专家交流,各位专家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