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启程,期待精彩——地学院夏令营之开营

  • 日期:2012-07-17
  • 1700

716早上830,在中科院玉泉路园区教学楼阶一·2教室,伴随着“欢迎大家参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2012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语音,接踵而来的掌声宣告了地球科学学院2012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开营。这标志着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23所重点高校的95名大学生正式开始了他们在中科院为期6天的夏令营之旅。

 

如果你有研究志向,你应该报考这里

开营仪式由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副院长周元泽副教授主持。到场的有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地学院执行院长孙文科教授,地学院副院长王多君副教授以及其他地学院教职工代表。教室座无虚席,参加今年夏令营学生的热情度可见一斑。

首先发言的是孙文科教授。他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也对他们入选“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表示祝贺。他代表主办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和在京的协办单位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所等科研机构,向到场的大学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地球科学学院。孙教授介绍了中关村和玉泉路两个园区,及14个院系的教学组织机构,还有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培养体制和管理制度,即“三统一、四结合”的办校方针。孙教授还就师资队伍,招生情况和教学安排三方面向同学概括介绍了研究生院。

占研究生院招生总人数十分之一的地学院,有专任员工40名,教授(包括院士)11人,副教授16人。此外,还聘请了任课教员200余人,其中,国内知名院士就有20余人。随后,孙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张贴满地学院全体员工大头贴的照片墙,他用这种新颖生动的方式介绍了地学院的所有教员。地学院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生源分布广泛,学科内容丰富,包括7个一级学科和近20个二级学科,且开设课程数目最多;二是涉及系统众多,除高校系统以外,还涉及地球科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如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等。它的庞大和丰富不在话下。以刚刚过去的夏季学期为例,地学院一共开设42门课,其中境外学者26名,选课人数高达3002人次。而关于招生,在统一招生机制和学位授予制度下,地学院本部每年招收20余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在站的研究生加上博士后,一共近百人。在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和待遇情况,助教助研制度,丰富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后,孙教授表示,“欢迎有研究志向的同学报考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最后,孙教授简单介绍了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这是研究生院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6个研究方向。所有地学院老师均属于该实验室人员。以地震研究为中心,数值模拟等为支撑点,实验室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推进。孙教授还展示了地球动力学解决问题的实例:全球性的板块问题,青藏高原形成问题,汶川地震问题,以及现实的矿床形成等的研究。

孙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接下来,副院长王多君老师宣布了夏令营的总体安排,并重点强调了营规中关系到营员生命安全的规章制度。同时,为了更好的将6天夏令营时间利用好,在院所老师的协商下,对日程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古脊椎所郭建崴研究员的高级科普讲座,以及到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单位进行参观。最后王老师预祝同学们度过美好的时光。

 

本科生活只是开始,科研还是门外汉

南京大学的赵艳萍作为营员代表发言。她表示了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特别是地学院,提供这样一次机会的感谢,分享了她从递交申请到收到录取的过程中,充满着渴望与惊喜的心路历程,她还说:“本科生活只是开始,我们在科研方面,还是门外汉。所以不远万里,来到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来到中科院,瞻仰科研领域的最高学府。”她说出了在座同学的心声,“即将到来的大四,我们面临选择,希望结识更多人,并在这里受到启发,明确自己的目标。”她最后呼吁大家积极、热情参与夏令营活动,希望收获知识和友谊。

 

做学问之道

合影结束后,迎来了夏令营的第一场报告,张健教授带来的“应用地球物理”的报告。虽然地球物理以外专业的同学对这方面内容不是很了解,但他们仍听得饶有兴致。张健教授还建议大家补充数学知识,对后来的专业学习大有益处。

之后,吴春明教授带领同学畅游学问的世界。他说:“对于‘什么是做学问’这个问题,我有自己朴素的想法,它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探求自然科学的本原,把未解决的学术问题弄明白。”而关于“怎么做学问”,吴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这是‘废话’,也是唯一的办法。”接下来的重点落在地球科学的研习上,吴教授说,“地球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地球演化规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及地质和生态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我国当前的地球科学领域内,科研投入持续加大,仪器设备超过国外研究机构,师资队伍庞大,但进步空间仍然很大。

作为地质学研究方面的佼佼者,吴教授以一个“三世同堂”的矿物说明了地球科学的奥妙,亦即三代矿物聚集在一个室内,保留了三个阶段变质矿物的组合。在讲到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的内容时,一位营员低声告诉身旁的同学,“吴老师在地质温度计方面的研究可是全国领先的呢!”风趣博学的吴教授还将地质学比作蜂窝煤,说它“骨架是有了,发展空间也很大。”

对于“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吴教授将它们分类,他说:“如果你是因为兴趣、学位、好工作这些原因而读研,那么尚可取。而如果你是跟风、混日子、延迟就业,那么你就白念了。”吴教授强调,“各个院所招生数量都很有限,所以老师的要求是必须成才!”吴教授还叮嘱大家守住科学的道德底线和遵守公共道德。造假相当于学术上的无期徒刑,他还将科学工作者比作“高危行业”,因为抄袭或者重复发表,后果相当严重。而公共道德方面,他强调继承传统文化,比如注意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排队这样的日常小事.

最后,吴教授讲述了“怎样做好学问”的问题。他用“朝思暮想”来形容对学问应有的态度,就是心中要时刻谨记遇到的问题,才能迸发灵感。元素周期表、苯环等就是这么来的。他还强调,我们必须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的水准,跟顶尖学者华山论剑,才能突破自己。最后,教授还提到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合理关系,即导师应为学术引路人,学生应为科研探索人。

报告完毕后,吴教授延续了一贯的讲课风格,腾出时间给营员提问。营员踊跃举手。前两位同学就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两个专业的跨度提问,老师的回答是这两个并行学科相辅相成。还有同学对拓宽领域和课件内容等提问,老师给出了令他们满意的回答。

 

感觉非常好,期待后面的精彩

对于正式进入夏令营生活的营员,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周航说“我有师兄就在此深造,很早就听说过这里的老师很好。今天听过之后,发现孙文科老师学识渊博,授课幽默,对学生也很和蔼。张健老师知识丰富,野外工作经验丰富。他们所进行的研究令人向往。”他还表示,听了老师对地学院和地球科学的介绍,“感觉均非常好,期待后面的精彩。”

 

地学院  徐志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