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院夏令营营员七天收获与感受

  • 日期:2011-07-28
  • 1805
2011年暑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院举办了首届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共有111名来自全国各地27所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入选。本次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访问、专题报告、宣讲会及与学院师生联谊交流等,每天活动都很丰富,感受也颇多,现在就分别以日期为单位简单谈一下这几天的感受。 7月19日经过一夜的火车,早上和同行的几位同学抵达北京西站。经过公交车和地铁,终于来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刚到校门,大家非常激动,纷纷拍照留念。随后,进入校园,一路摸索着找到了科研楼计算机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一楼报道。在报到处负责接待我们的老师师兄们特别热情的为我们办理接待手续,一切迅速有序,很快就领到了证件等材料,接待老师还为我们热情的拍照留念。在宿舍我们不断认识了新来报到的多位同学,来自全国各大高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参观园区,让我感受到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环境的优雅与宁静,其历史之悠久,创建之艰辛,成果之卓越,无不让我心生爱慕。 7月20上午,27所高校的111名营员齐聚地学院组织的暑期夏令营 。上午8时30分的开营式正式拉开了本期夏令营的序幕。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大学生们表示祝贺和欢迎。王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GUCAS这所不是普通大学的“大学”,“我们这所大学是只培养研究生的大学,在读的研究生有3.75万,其中50%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在4800余名博导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我们有4个集中教学园区、5个教育基地和110多个研究所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我们的办学方针是‘三统一,四结合’——‘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授予学位’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她最后祝愿夏令营的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交到更多的朋友,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孙文科教授打响了学术报告的“第一枪”——“现代大地测量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报告由什么是现代大地测量学、重力/大地水准面为什么重要、重力观测方法、地表面重力观测的应用实例、卫星重力测量的应用实例五部分组成。孙文科教授娓娓道来,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讲到现代大地测量卫星的种类,再从重力水准面讲到测量仪器和测量方式,图文并茂加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使我收益匪浅,大致了解到现代测量学、重力勘探、卫星重力测量等研究方向的前沿,萌发了一些兴趣。 之后魏东平教授详细地讲解研究生院的历史沿革,从五十年代讲到改革开放初期,从1982年李政道的建议讲到2000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挂牌;从1978年以来全国研究生录取情况,讲到中科院研究生院目前研究生招生情况;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情况讲到历年来参加集中教学情况的统计;从中科院研究生院讲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同时还介绍了地学院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通过一把空间的尺子排列在一起,从行星际空间,到高层大气圈,再到地表生物圈,最后到地球内部物理与化学,一位位老师、一张张图片,加上他的配音纯粹是一个视觉听觉冲击波,完美地演绎了地学院的科研团体。还介绍了计算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地学院的科研经费及科学论文发表情况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一个团结协作、不断进步的群体,深受感染。 之后魏院长为我们播放了介绍学校概况的视频,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校史馆,使得营员们对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了深刻的了解。 下午分别有张怀教授、吴春明教授、石耀霖院士为我们分别讲了以计算地球动力学为主题的精彩报告、科研随想等报告。各位教授热情洋溢、声情并茂,对他们讲授的知识充满了向往。印象最深刻的是石院士所作的报告《计算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研究生们发挥的作用》,院士出马,果然不同凡响,石院士讲解报告深入浅出,同学们向石院士问了很多问题,石院士从专业的角度一一进行了细致解答。报告后,很多营员仍意尤未尽,依然兴致勃勃的围绕石院士,提问、签名及照相留念。各位老师无论问题难易都很热情的予以了解答,我们很是佩服。 7月21日地学院总支书记张健教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育处苏宏处长,空间中心人教处张作和主任,南海海洋研究所研招办方文东处长分别介绍了各单位概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另外上午大气研究所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胡非研究员介绍了大气所得研究领域、应用等。主要讲解了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的特征,我对其中的湍流特别刚兴趣,胡研究员介绍湍流是跨世纪的科学难题,最复杂的大气流体运动,和人类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两天的报告,最吸引我的是一种强烈的科研氛围,这里不乏知名的院士(如石耀霖院士的精彩报告令我向往),杰出的科学家,精力旺盛的科研人员和充满抱负、干劲十足的研究生。他们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学术知识积累深厚,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怀着共同的对地球科学学院的热爱和追求,怀着共同的目标,在研究探索地球科学前进的道路上积蓄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22日上午地球科学学院为了让夏令营营员的体验活动得到更好的完善,确保假期各位营员能得到更多的收获,有更丰富的趣味活动,组织营员赴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2010年完成改扩建,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改扩建后的国博有49个展厅、105万件藏品,囊括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珍贵文物。《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为两个基本陈列,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此外,还有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瓷器、书画等多个专题艺术陈列,以及占据1/3展厅面积的各种临时展览,第一批推出了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三位艺术大师展,囊括了他们的山水、花鸟、人物艺术精品,我们先后参观了以上这些展览。由于老师要求11点集合,我们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很多展览都是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欣赏,较为遗憾。 7月22日下午赴大气物理研究所参观、在那里听取了3场报告,这些报告使我们对大气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参观完他们的实验室,我们又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参观了其多个实验室,并认真聆听了实验室负责老师的讲解,此间同学们针对各自专业提出了一些问题,老师皆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之后我们赶到鸟巢进行参观,“鸟巢”那钢板的结构,富有艺术魅力,如同抽象派画家描绘的精彩佳作,美丽而富有精神;还有交叉似的角楼、火炬状的盘古大厦、辉煌的国家体育馆……这奥林匹克的一切都在我眼前呈现,组合起来就像是世界上难得的佳作,令人不可思议!当我们进入“鸟巢”内部,真令我叹为观止,80000多观众坐席整齐的排列成一个又一个的轮廓;两大液晶面板为我们播放一个又一个北京奥运曾经精彩的瞬间;柔柔的草地使人内心清新自然……好多好多的景点令人流连忘返,壮观又自然,这是世界建筑少有的境界!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鸟巢,对水立方也是匆匆一瞥,但“水立方”那天蓝立体的结构让我联想到在大海深处浮现的湛蓝的水晶魔方,美轮美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23日上午,为促进大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变化、岩石分类和化石形成机理的了解,增强对地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对地球科学学习的兴趣,赴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并邀请地学院退休教授潘云唐先生为大家进行讲解。潘先生已经70余高龄,但他很热情的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在地质博物馆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解,没有停下一步。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国内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常设展览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和史前生物厅等几部分。该馆以历史悠久,典藏丰富、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称雄于亚洲地学博物馆。不仅具不仅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教学、学术交流、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7月23日下午,地学院给与了我们充裕的时间参观颐和园,颐和园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啊!人间仙境!即使天气闷热,仍影响不了我们游园的热情。看完昆明湖,我们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此时,集合时间已到,我们恋恋不舍的告别了颐和园,踏上了回校的汽车。 7月24日上午,经过了两天的游玩,营员们都感到疲惫,但我们仍然按时听取了学院安排的报告,首先地学院副院长章文波教授给同学们讲述了“地震灾害的预防与预测”,章教授首先列出几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地震在当代世界的严峻形势;其次带领我们认识地震,并把地震看作照亮地球内的一盏明灯;了解地震的特点,指出地震能量巨大,破坏力巨大,及其对应的分布规律;列举多个实例强调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最后引出利用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来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章院长讲的报告浅显易懂,营员们很快领会了个中真谛,之后学生提出问题,章院长给与了详细的解答。随后,中科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从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回顾,1949年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回顾,傅斯年等的高等教育理念,如何成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研究生几个方面阐述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成长,他指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秉承:“教育与科研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研究所一线科研学家在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学方面的作用,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强调了当代大学生做人要博爱:爱家庭-爱同学-爱祖国-爱人民,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奋斗不止,不说假话,有品行-有思想-有学问-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并用“想”,“说”“做”简单三个字形象拓展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思维方式,最后明确指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既要懂科学、从事科学研究又要具有科学精神。短暂的休息之后,杨复沫教授为夏令营的学生们做了一场关于大气方面的报告,主题为“大气颗粒物:从局地到全球的挑战”。杨复沫老师长期从事大气环境的研究,包括大气气溶胶及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7月24日晚上,地学院组织参营全体学生进行联谊活动,晚会以高洪亮和周树达的《你那么爱她》作为开场歌曲,两位营员的深情演唱很快将现场气氛带动起来,营员们随着曲子节奏为演唱者打着节拍,演唱营员受到鼓励更加卖力演唱。节目继续进行,4班营员的舞蹈《nobody》将现场带向了另一个高潮的。突然…现场出现一个小插曲…呵呵,原来昨天在地质博物馆向营员们讲解地质知识的潘云唐老师来到了现场,潘老师不愧科苑精英,时时刻刻精力充沛,他分别用汉语,英语,藏语演唱了《北京的冰山上》,其间还跳起了藏舞,赢得了营员们的阵阵掌声。晚会除了歌曲,舞蹈外,还有相声等,真是别出心裁,现场气氛high到极点。最后一首歌是以《朋友》收场的,不仅歌手在唱,大家都在唱,场面极其壮观、热烈。在九点半,最后一首歌结束了,营员与周围同学一起击掌庆祝联欢会的成功举办。 7月25日,夏令营活动就要结束了。闭营仪式由地学院魏东平院长主持,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和地学院老师及全体营员参加了闭幕式。首先由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致辞,侯老师表达了对大家未来加入中科院研究队伍来的欢迎。地学院各班班主任老师颁发营员结业证书,为优秀营员颁发优秀营员证书并与优秀营员合影。之后由来自兰州大学的郑天立同学作为优秀营员代表发言,郑天立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代表了大多数同学对中科院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最后也对中科院地学院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妥善安排及无微不至的照料表达了感谢。魏院长总结,与其说今天是本次夏令营活动的结束,不如说是我们又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在座的所有同学在未来的中国学习中努力进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方方面面得到更好的成长,研究生院会张开双臂欢迎大家加入。再次祝愿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身体健康,学习进步。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在同学的意犹未尽和老师的寄语中闭幕。 这次北京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这所城市的气息深深的感染了我,而更重要的是科学院及研究生院那浓厚的学术气息给我带来的震撼。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了解到了科学院与地学相关的各个所及研究生院地学院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向,还深深体会到了这里的高端科学素养与探索科学问题的精神。各种讲座中老师慷慨激昂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清楚地了解了他们正在探索的科学问题,同时也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真诚地希望以后夏令营可以多请一些这样大师级的教授来作报告,虽然这次报告的都为各个方向的精英,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并非都能将他们所做的工作介绍给我们这些还站在科研门外的人。此外,夏令营期间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餐饭,还有舒适的宿舍环境,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细心和周到。我们夏令营的同学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来自何方,几天的相处,我们俨然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完全消失了初始时的羞涩和胆怯。这里无微不至的接待让我深受感动。真的很感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为这次夏令营付出的辛苦。 轻轻地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这儿还有我的梦想。地学院,我还会再回来的。。。              地学院:王小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