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郑亚东教授谈《构造地质新进展》

  • 日期:2010-11-02
  • 2060
6月18日上午,地球科学学院的夏季学期高级强化课特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郑亚东教授在教学楼607教室为同学们展示《构造地质新进展》。 郑亚东教授,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仍声音洪亮,一头乌发,满面红光,洋溢着一股大家风范。他1957从教,至今已有50年。其治学严谨,创新良多,著作丰硕。已发表论著80余篇(其中SCI收录 27篇,被SCI引用258次),获奖无数,其中于2005年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包括:1)他提出的岩石变形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属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原始创新,在国际及国内学术界均得到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准则是构造地质学中的新理论,做出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2)在中蒙边界地区发现了中生代板内特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其规模和推覆距离可称世界三大推覆构造之一;3)在国内发现科边勒拉型变质核杂岩-亚干变质核杂岩;4)确立了我国第一条低角度韧性正断层-河防口-水峪-石城韧性正断层,提出“热隆-滑覆-推覆”模式。 课上,郑亚东教授首先简要分析讲解了汶川地震的各大断层,随后切入主题,分别讲解了构造层次与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一个古老的传说谈起,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娓娓向同学们道来。此外,郑亚东教授还向大家讲述了进行地质研究进行野外考察的苦与乐,并向大家展示了许多断层的精彩照片,不时引来大家的惊叹。 在随后的四次课程中,郑亚东教授还将带领同学们走近构造地质新前沿,学习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新理论—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渠流(channel flow)及其构造意义、“断层阀”模式与三角剪切带与三斜流动问题等内容。 地学院 袁亚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