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院士学生余克服写的一封信

  • 日期:2010-11-02
  • 3522
林老师: 您好,谢谢您的帮助!年初二在海南见到同济大学汪品先老师时,汪老师说刚给刘先生的夫人胡老师打过电话,说刘先生还在治疗中。所以3月7日我收到刘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确实不敢相信,马上给肖举乐老师打电话核实。之后即马上简单地写了个东西发给珊瑚礁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也转发给了治丧委员会,但怀念、不舍之情确实难以言表。 刘先生对我确实一直非常好,亲自教我写文章、帮我修改文章、给我参考文献、打电话告诉我国际上珊瑚礁研究的最新动态等,2000-2002年即我博士刚毕业后的几年内,我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的3篇文章都经过了刘先生的逐字修改,现在我还保留着刘先生帮我修改的手稿;我几次到北京后顺便去看望他,他都说我是客人要请我吃饭,并且出发之前就说好要我一定让他结帐,说到饭店了再推推攘攘就不好了,说他去广州后由我负责,算下来这几年刘先生共请我吃过4次饭,其中1次是在地质所对面单独请我一个人;2002年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答辩前我把我的PPT演示给刘先生看请他给我提提意见,刘先生看完之后即说研究中要体现出对全新世Bond周期的了解,并说为什么不把他写进去呢?说"我可以作为你课题的顾问啊"。刘先生年纪大了,我尽量不去打扰他,尽可能是电话联系问候。虽然真正接触的时间并不多,但具体的指导和关怀却是是太多太多...... 大多数人都知道刘先生从事黄土研究,其实刘先生对中国的珊瑚礁研究也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正如我在给珊瑚礁专业委员会的邮件中所说,我国大陆开展珊瑚礁高分辨率环境研究就是在刘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开展起来了,是他最早将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用X-射线研究珊瑚生长率的方法和思路介绍到中国内地;刘先生82岁到南沙群岛考察一个多月,说就是想去看一看那里的珊瑚礁; 之后又陪我去雷州半岛考察珊瑚礁,给我在《中国科学》发表的关于全新世冷气候事件命名为"雷州事件",建议我研究红树林的树轮;2006年6月底我在研究生院讲完课去刘先生家看望他时,还说希望我能够出版中国珊瑚礁的书、建立中国的珊瑚礁研究中心等。 刘先生的治学、为人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刘先生交给我的任务还需要我进一步努力去实现; 我也很想到北京来见刘先生最后一面,但我请澳大利亚实验室安排给我的实验工作又难以调剂!因此,请林老师帮我转达我作为学生对老师的建议,若可能也请转达我向胡老师的问候,胡老师对我也是很好,特许我在晚上也可以给她家里打电话,因为晚上打电话便宜,我可以少出钱! 再次感谢林老师的帮助! 余克服于昆士兰大学 附:余克服写给珊瑚礁专业委员会各位成员的信 珊瑚礁专业委员会各位成员: 我沉痛转发该邮件给你们,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东生先生因病去世(见附件讣告)!刘先生多年来支持中国的珊瑚礁研究,一直十分关心我国珊瑚礁研究队伍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1999年82岁高龄时坚持到南沙群岛珊瑚礁区考察一个多月,之后于2000年又专程到雷州半岛考察珊瑚礁和红树林,雷州半岛珊瑚礁多次因为冷气候而死亡的事件—"雷州事件"即是刘先生建议命名的,我国大陆用X-射线开展珊瑚生长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思路和技术,即是刘先生从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引进到国内的。南海海洋所所主持的与珊瑚礁有关的南沙群岛科学考察,刘先生也一直尽全力给予支持,每次验收、鉴定会议都亲自参加,提出指导意见。刘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重大损失,是我们珊瑚礁专业委员会的重大损失,我们谨在此对刘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望各位成员化悲痛为力量,身体力行地把中国珊瑚礁研究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余克服 后记:余克服研究员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93级硕士生,后在南海所又考取了刘东生院士的博士生。博士毕业留在南海海洋所从事珊瑚礁与红树林研究,多次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布里斯班市)做研究工作。今年2月已在该大学工作,因忙于实验室工作未能回京,3月10日下午给林老师来过电话,后又特写此邮件表示对刘先生、他的导师的悼念,余克服研究员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